英伦少年如何用发型反叛世界
要论全世界最潮(自以为最潮)青年?
我投英伦少年一票。
在青年文化史上,还没看过比英伦少年更能折腾自己发型、捯饬服饰的群体呢。
你看看火出英伦三岛的《少年犯》,两个“傻缺少年”留着地主家傻儿子式的“锅盖头”。
戴着大金链,耳钉、戒指,红、蓝运动衣,还能随时来段尬舞。
©《少年犯》中顶着锅盖头的两人
朋友,“土酷”了解一下噻。
不过,人家自己说了,这个一眼就能在人群中找到你的发型,可不是为了刻奇效果。
就只是跟随潮流而已。
对,朋友你奥特了,英村里现在流行这么玩了。
只有顶着时尚时尚最时尚的锅盖头,你才能好意思去偷个单车,耍个警察,打个小架,做个坏事啊。
标配标配。
©《少年犯》海报
不过呢,现在自以为引领时尚潮流的英村少年,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。
“底层青年花样多”,对发型和服装自成一派的创意传统,早就是英国青年反叛文化的一部分了。
01.
無賴青年(Teddy Boys)
50s的鴨屁股頭
时间回溯到二战后50年代的英国。
战争结束,走上街头,除了正在重建的、和崛起的,街头最亮眼的风景是成群结队顶着“鸭屁股头”的青年。
©街头顶着“鸭屁股头”的青年
这种发型,就是将正面和侧面的头发向上、向后梳顺滑,然后用大量发胶固定,形成一个“鸭子的屁股”。
也有些会在额前留一揪卷发。
©“鸭屁股头”长这样
你可以说它是后来“飞机头”的始祖,不过,它的学名其实是“鸭屁股头”(DA,Duck's Arse)。
“鸭屁股头”青年们,可从来不是什么省油的灯。
就和《少年犯》里的两个“傻缺孩子”一样,偷鸡摸狗、街头混战,样样不缺。
反正,他们总是能和“惹是生非”联系在一起就对了。
甚至被称为,最初一代“具有反叛精神的民间恶魔”。
©在街头惹事的前夕
但另一方面,这些“熊孩子”们,又是比谁都在乎自己外在形象的一代。
起源于伦敦东区工人阶级的聚居区,经济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空间的压缩,并没能破灭他们心中对美好的追求。
被改造后的爱德华时期的服装,长西装外套,翼领衬衫,高腰直筒裤,亮皮鞋...
就成了他们想象中的贵族青年装扮。
©改造后的“爱德华式”贵族装扮
53年,《每日邮报》将“爱德华式”简称为“Teddy”,这个群体也由此得名“Teddy Boys”。
Teddy Boys,无赖青年,香港拍[古惑仔]系列,英文名字就是“Teddy Boys”。
©[古惑仔]系列陈浩南等人
但看英伦的无赖青年们,又是如何流氓着绅士,绅士着流氓。
为了“鸭屁股头”的随时整洁,他们会随身携带梳子,即使是打架比拼,也奉行着绝不破坏发型的觉悟。
为了搭配整体的英伦绅士形象,这些出身并不富裕的孩子,往往要分期付款,买一套手工服装。
但战后的无赖青年们,也成了第一代创造出自己着装风格、并广泛流行的年轻族群。
英国年轻人的时尚文化,和此时大洋彼岸流行的美国猫王,彼此影响,相映成辉。
©猫王和他的飞机头
“飞机头”席卷了7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群体,有了[油脂]这样的年轻人电影。
©[油脂]中主角也是顶着飞机头
80年代,“飞机头”又跨越大洋,成为日本一代“暴走族”的代言形象。
©日本乐队气志团的形象来源就是80年代暴走族
但此时的英伦无赖青年们,早已悄悄分化,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时尚风潮。
02.
摩登族(Mods)
60s平頭的天下
1960年3月,特吕弗的[四百击]在英国上映;12月,戈达尔的[精疲力尽]上映。
让-保罗·贝尔蒙多饰演的不顾一切的街头小混混,和有着一头迷人短发的珍·茜宝给英国青年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©[精疲力尽]中,短发的珍·茜宝
与之相对应的。
到了60年代初,脱胎于无赖青年又重新分化的摩登族(Mods)青年,登场了。
他们不再像无赖青年们一样梳着讲究的发型,而是全都剪成了简单利落的“法式平头”。
©摩登族(Mods)青年的法式平头
虽然同样向往上流社会,但他们显得更加从容。
推崇的穿法也不再是不符合经济条件的、贵族式的考究,而是以“Live fast and dress prety”为标准着装。
意大利衬衫,讲究匀称和整洁的修身西装,尖头布洛克皮鞋,再加上一件派克风衣。
成了摩登族的标配。
©街头上的摩登族(Mods)青年
“法式平头”虽然简单,但也要抹上相当量的发胶,时时打理,讲究时髦和完美。
而这一切,其实都为骑机车服务。
是的,摩登族是和机车文化分不开的一代人。
©摩登族(Mods)青年的代表logo
讲述摩登族的电影[四重人格]中有一段,就是男主骑着小摩托飞驰在大街上,耳边响着The Who的《My Generation》。
男主在街头闲逛、追女孩,和其他机车党大打出手,又经历了欺骗和背叛,最后将摩托车推进了悬崖埋葬。
©[四重人格]中的摩登族青年们
似乎和任何年代的迷惘青年没有什么不同,但又不一样。
此时的美国,“嬉皮士”风潮兴起,年轻人们留着长发,穿着波西米亚风的长裙、服饰,聚集在一起,群居、合唱。
英国的摩登族们却与之完全相反,一部分人开始剃掉头发,演化出了“光头党”(Skinheads)群体。
©69年的伦敦街头,光头党走过嬉皮士旁
抛开“光头党”的政治因素不论,他们是非常讲究时尚元素的一个群体。
对光头的标榜和执着,让他们奉行着“每周理一次发”的规律,在脸上或光头上纹身也成了潮流之一。
搭配的服饰多是飞行夹克、风衣,吊带裤和马丁靴等。
[这就是英格兰],就是一部关于游手好闲,又民族极端的“光头党”青年的电影。
©[这就是英格兰]中的光头党形象
里面大大小小的“光头党”们,有友情,有群体,有时尚,也有亢奋,有极端的民族宣言。
无论如何,可以肯定的一点是:
光头的发型和形象,已经足够把他们的不满和反叛意味表达的淋漓尽致了。
03.
朋克青年(Punk)
70s的莫西幹
70年代的朋克是“长角”的怪兽。
他们的歌词里都是喧嚷的情绪和利剑,衣服上挂满了刺猬般的铆钉,给身上穿孔,耳钉、唇钉、鼻环都不少。
到了发型上,也成了尖锐的“长角”风格——鸡冠头、钉子头。
鸡冠头,也就是莫西干头,一说来源于古罗马战士头顶的头盔,一说来源于一个北美印第安部落的发型。
©留着莫西干头的朋克青年
把两边都剃干净,只留下中间的一条头发,随便染成任何颜色,然后再立起来,用大量发胶固定。
朋克的攻击性,在选择的这个发型上就可见一斑。
反正,70年代的底层青年们,绝对是第一代真正打破英伦范的人。
以前的无赖青年和摩登族们,即使再过反叛,也在视觉服饰上追寻着旧贵族的穿法。
西装革履总是少不了的,不打架时也算得上是温柔尔雅。
但朋克一族就不一样了,他们追求的是颠覆一切,反叛一切。
©他们的反叛性可以从性手枪的这个专辑封面上体现
男生们头上竖起了各色的鸡冠头或钉子头,女生们将头发全部剃掉,露出青色的头皮。
黑色的眼影、唇妆和指甲,恋物癖的皮革夹克,渔网丝袜和破烂T恤,破洞牛仔和马丁靴。
不对称的裁剪,不和谐的色彩,奇形怪状的拼贴,传达的是一种极致的、歇斯底里的反叛。
©性手枪穿着“SEX”店的服装,宣告了朋克风潮的到来
而莫西干头,无疑又是其中一个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点。
1976年,马丁·斯科塞斯拍[出租车司机],主角是一个70年代的战后退伍军人形象。
他迷茫、失落、空虚,终于在爆发前(打算刺杀总统),将头发剪成了莫西干。
©[出租车司机]中留着莫西干的主角
最极致的反抗,和最悲壮的英雄主义,莫西干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。
80年代后的英国青年群体和发型,还有吗?也有的,只是没有必要再说了。
就像是《少年犯》里那“土酷”的锅盖头,潮流和流行文化永远是一闪而过。
但我们已经没了或少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反叛性。
©《少年犯》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小清新教育片
《少年犯》发展到了后面,已经成了从叛逆少年到听话好少年的成长教育故事。
事实上也是,我们这个时代,能反叛些什么呢,又能怎么反叛呢。
【推荐阅读】
蜜桃初成熟 | 长安梦 | 操秃 | 生而为人 | 童颜巨乳 | 星战8 | 刺青简史 | 折虐电影 | 性教育 | 蹦迪 | 无问西东 | 恶魔人 | 梦中人 | 英版断背山 | 跨物种 | 神秘巨星 | 小品喜剧 | 脸啊脸 | 双性恋 | 养幼女 | 长得美 | 作为演员的蜘蛛 | 男人这东西 | 女人这东西 | 日常尴尬 | 铁雨 | 话痨 | 忌日快乐 | 掰弯 | 披头士 | 畸形秀 | 和平饭店 |这篇挺浪的 | 大卫·鲍伊 | 女人上厕所 | 穿什么搞定刘易斯 | 决斗 | 对红宝书误读 | 西游记女儿国 | 窥淫癖 | 与神同行 | 国产剧无穷人 | 死在浴室 | 饭桌上的中产 | 麦当劳电影 | 睡爱豆物语 | 职场女性不生气 | 奥斯卡和终极宅男 | 大佛普拉斯 | 金钱世界 | 畸恋 | 门物语 | 恋爱回旋 | 毛泽东与黑豹 | 同志情色画家 | 操腻了| 湮灭 | 整形手术源流考 | 把他推下楼顶 | 劳拉的背心 | 日本人拯救世界